曾几何时,中国的核潜艇一旦出海,就像舞台上灯光下的演员,无所遁形。 几乎每次动向,都会被日本自卫队和美国第七舰队“如影随形”地盯得死死的。 日本媒体甚至可以轻易的爆出中国核潜艇的具体动向,以及相关的数据信息,就像是发布天气预报那般轻松。 但如今,局面彻底变了。 美日布下“天罗地网” 上世纪冷战后期,美军的全球监听系统进入顶峰时代,其中最神秘也最致命的一环,就是水下的“SOSUS”监听网络。 这个布满海底的声学传感器系统,就像撒在深海中的巨型蛛网,只要有潜艇一经过,哪怕隔着几千公里,它都能“听”得一清二楚。 作为美国在西太平洋最信任的盟友, 日本当然明白这张网的威力,于是便早早就在冲绳、宫古海峡、对马海峡等关键通道协助部署了SOSUS阵列。
与此同时,他们还在本土建设了包括横须贺、佐世保、白滩在内的三大美军核潜艇停靠港。 这三大基地一个比一个靠近中国海岸线,佐世保甚至不到600公里,就能直面东海与黄海水域。 在中国核潜艇出没的必经之路上, 日本的雷达、监听装置、P-3C反潜机、驱逐舰,全部排兵布阵,分秒不差。 在这种情况下,中国早期的091型核潜艇根本谈不上“隐蔽”。
它们水下航行时噪音高达160分贝,就像一支水下乐队在开演唱会,不用看雷达,只要“听”就知道来了。 更为重要的是, 这种现象整整持续了20多年的时间。
屈辱刻在钢板上 上世纪90年代,中国核潜艇几乎每次出海巡航,都会遭遇美日“猎潜小分队”的围堵。 这是一段外界很少提及、但却让人记忆深刻的时期。 1994年10月,一艘执行任务回航的403号汉级核潜艇, 在黄海海域遭遇了美军“小鹰”号航母战斗群。
当时美方不仅没有按照国际规则避让, 反而调转方向一路紧逼,最终还派出S-3反潜机从空中丢下声呐浮标,试图锁定潜艇位置。 面对咄咄逼人的态势, 中国舰载机和北海舰队战斗机紧急起飞增援,双方在空中拉开架势,随时可能引发冲突。 那一次,我们咬牙撑了72小时,在声呐的“雨点”下、在被锁定的焦灼里,一次次下潜、规避、等待增援。
最终,在苏-27战斗机“锁定”小鹰号航母的震慑下,美方才悻悻离去。 但这并非胜利,而是一次用全身代价换来的“没吃亏”。 从那天起,我国更坚定了一个信念,中国必须要造出自己的“幽灵”。
技术突围 要隐身,光靠躲是不够的,必须从根上解决噪音问题。 中国的核潜艇研发史,说白了就是一场和“声音”的战争。 从最早的W级仿制,到033型国产化,再到后来完全自主设计的093型,每一次升级都在朝着“静音”和“隐蔽”两个字努力。 尤其是093B型核潜艇的诞生,被视为一个重要转折点。
这款潜艇通过改进核动力系统、结构优化和吸声涂层处理,水下噪音降到了118分贝,几乎相当于普通客艇的声音水平。 更重要的是,它具备在水下发射反舰导弹的能力,真正做到了“能藏又能打”。 2018年1月, 093B型完成了一次堪称“封神”的任务,穿越被日本号称“铜墙铁壁”的宫古海峡水道。
当天,日本出动两艘护卫舰、三架P-3C巡逻机,对相关海域进行地毯式搜寻,却一无所获。 等他们反应过来,0 93B早已“打着五星红旗”浮出水面,安然返回祖国海岸。 这一幕就像是几十年来憋出的一口气,终于从深海中缓缓吐出。 但在中国扬眉吐气的时候,美国日本的内心却变得越来越焦虑。
美日的焦虑 这一次的失败,让日本自卫队感到前所未有的紧张。 他们意识到,曾经“一找就准”的中国潜艇,现在开始变得“全然不知”,从“了如指掌”到“摸不到影”,这才是真正的恐惧。 于是,日本不甘心地加快了监听系统的更新换代。
他们将SOSUS系统升级为“岛链搜潜网络”,通过海峡、岛链、热点水域三个层次布局,将水下监听、岸基声呐、卫星监控整合成“一体化战情系统”。 日本不再单纯监听水下噪音, 而是建立声纹数据库,对每一艘中国潜艇进行“听觉档案”建模。 未来一旦再出现同样的声波信号,就能“比对识别”。
看起来确实高端,但也意味着一个前提:你必须“听”得到对方,而现在的093B,正在用“听不到”的方式颠覆他们的思维。 今天回头看中国潜艇的发展,像是在打通一条深海战路。 从最早苏联转让的W级常规潜艇,到033型的仿制扩大, 再到035型的自主鱼雷攻击潜艇,中国潜艇技术终于从“借船划水”变成了“自己造船”。
随后登场的093攻击核潜艇和094战略导弹核潜艇,不仅是型号上的迭代,更是战略格局上的转型。 094型核潜艇搭载“巨浪-2”潜射导弹,具备真正的二次核打击能力。 而未来095、096型潜艇的出现,则将进一步提升深海战略威慑能力,成为“中国三位一体”战略防御体系的深海支柱。 日本和美国当然清楚这意味着什么, 他们越是升级监听网络,越暴露出他们的焦虑,越是加强反潜布防,越说明他们在担心中国潜艇已经脱离了他们的控制。
除了监听我国核潜艇之外,日本还时常出现在我国航母附近。 2025年6月,在我国山东舰编队例行训练期间, 日本自卫队又开始例行“近距离监视”。 他们出动P-3C反潜巡逻机,在西太平洋海域贴近中国舰队轨迹盘旋。 结果被我方舰载歼-15战斗机严密盯防,两机距离一度不到45米。
长达80分钟的对峙之后,日本竟然率先发布消息称“中国战机危险接近,极易引发冲突”,这简直颠倒黑白。 明明是日本飞机先靠上来盯着我方航母拍照,现在却在国际舆论中装成受害者。 而他们发布的“照片”甚至还刻意裁剪,隐去了自家飞机对中国舰队的紧贴距离。 中国国防部随即回应,日方行为属于“危险干扰”,不仅毫无实际意义,还可能导致误判事件,损害地区和平,在此也提醒日本,若执意挑衅,后果自负。
结语 中国核潜艇的25年蜕变,是一场漫长的隐忍与突破,这不仅仅是技术进步,更是战略自信的体现。 最大的变化,不是噪音的降低,不是导弹的改进,也不是航速的提升,而 是我们终于掌握了自己的“沉默权”,在深海中不被听见、不被看见、不被干扰。 而日本这个过去靠着美军系统“扮演东亚猎手”的角色,如今却在山东舰歼-15战机的注视下感到不安,并试图通过“倒打一耙”的方式保住自己反潜第一的幻象。 从“了如指掌”到“一无所知”,是对手最深的恐惧,而对我们而言,这不过是通往深海强国的起点。
长胜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